2011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原環保部等有關部委支持下,中國首個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安徽新安江流域啟動實施,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云貴川、重慶等多個地方的嘗試也可圈可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提出分領域、分區域,跨地區、跨流域開展補償試點,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等9部委印發《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發改西部〔2018〕1960號)提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一系列政策出臺鼓勵和支持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創新補償模式,拓寬資金籌集渠道,這不僅充分體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特征,也充分體現了生態產品具有市場價值的特征,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大舉措。
2019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生態綜合補償試點方案》(發改振興〔2019〕1793號),明確以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為重點,以提高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整體效益為核心,在全國選擇一批試點縣開展生態綜合補償工作,創新生態補償資金使用方式,調動各方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提升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實現生態保護地區和受益地區的良性互動。
堅持“先行先試,穩步推進;改革創新,提升效益;壓實責任,形成合力”的基本原則。按照“先易后難、重點突破、試點先行、穩妥推進”的要求,扎實做好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因地制宜、自主創新、積極探索加快形成靈活多樣、操作性強、切實有效的補償方式;加強制度設計,完善配套政策,優化生態補償資金的使用,實現由“輸血式”補償向“造血式”補償轉變。地方要加強統籌協調,明確各部門職責,及時解決突出問題,把試點工作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要引導企業、公眾、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試點工作,充分發揮各方優勢, 形成全社會協調推進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
到2022年,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工作要取得階段性進展,資金使用效益有效提升,生態保護地區造血能力得到增強,生態保護者的主動參與度明顯提升,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基本建立。
在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肅、青海等四省藏區,福建、江西、貴州、海南等4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及我國率先建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的安徽省,選擇了50個縣(市、區)開展試點工作。試點縣承擔4項試點任務,將在創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推進建立流域上下游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生態優勢特色產業和推動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制度化方面,為全國探索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永業行是全國領先的大型綜合性咨詢評估機構,形成以北京、湖北為業務中心服務地域覆蓋全國的發展布局,在貴州、安徽、海南、福建、青海、江西等地均設立有分公司。永業行圍繞投融資咨詢、自然資源咨詢、生態環境咨詢、價值評估咨詢等四大業務板塊提供專業服務,在自然資源梳理和利用、生態價值評估實現、生態價值資產化、資本化及生態補償市場化應用及投融資策劃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資源和經驗,可提供生態綜合補償全過程咨詢服務。